得到奖学金 | 偶入读书堂,冬深不觉寒
林语堂曾言,“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空前通达,时间却日趋碎片化,读书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一种奢侈。其实,环顾我们身边,仍有许多同学坚持阅读习惯,并通过撰写读书笔记的形式深耕钻研,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与温度。
得到奖学金由得到App在中国人民大学捐资设立,面向全体在校本硕博学生评选,每人奖励5000元,专门奖励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学生。
经过专家委员会评审,以下20名同学的读书笔记从600份作品中脱颖而出。
贲琳岚 国际关系学院 2020级硕士生
书目:《草根法西斯主义》吉见义明
精彩段落:
基于日本家庭主义与集团主义的传统,日本民族“像一块花岗岩一样结合在一起” ,个人形成集体后其力量便产生了飞跃。这些受到煽动和影响的日本人投入前线作战与后方支援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忠君爱国”“灭私奉公”的信念,反过来又扩大了法西斯主义的影响。我想,这便是吉见义明将其称为“草根法西斯主义”的理由之所在。
读书故事:
日本为何选择了战争道路?在其著作《草根法西斯主义》中,吉见义明没有从国家层面解释日本的战争行为,而是另辟蹊径,从日本普通民众的战争经历着手,展现普通人在日本战争动员、进行总体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草根法西斯主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战时日本的不同视角,它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日本为何以及如何发展出了自己的法西斯主义,即吉见义明所称“草根法西斯主义”。而我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关于这段历史的多种叙事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同样是必要的。
陈津君 文学院 2020级本科生
书目:《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斯塔夫里阿诺斯
精彩段落:
具有内在价值的历史理论经过契合时代语境的创造性转化,总能展现其现实生命力。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文明易接近性”理论与中国现实语境相结合,它体现为既致力于打造交流互动的文化共生圈,又不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回望和追索、对本民族文化根基的认同和归属,体现为“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的共融共生。强调文明的“易接近性”和开放性,斯塔夫里阿诺斯并非首创者,但他基于全球史观提出这一观点,给文明开放理论提供了更加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历史支点,注入了历史阐释力。
读书故事:
犹记一年前填报高考专业志愿时,一看见“人文科学试验班”几个字,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浩瀚的书海、泛黄的纸页和跃动的文字。专业学习满足了我对生活最美好的遐想,我通过《青春之歌》感受革命年代的澎湃热情,通过《精神现象学》思考物质宇宙的生成和运行规律,通过《全球通史》谛听封尘于历史之中的遥远呼唤。我认为,书籍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辽阔和丰裕,在于它与伟大精神对话和交流的收获和提升,在于它对现实贫乏的超越、平淡生活的突围,以及形构的纯粹自由的审美精神世界。书籍能穿透悠久的时光;书籍能传递历史的余音;书籍能呈现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光阴难滞,生命易逝,个体在有限的生命中得以经天纬地、心游万仞,不得不归功于阅读的奇迹。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读者在书中看到世界的无限可能,反观并省思自身的无限可能,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达致生命的完满。
陈然 国际关系学院 2021级硕士生
书目:Candace Owens,Blackout:How Black America Can Make Its Second Escape from the Democratic Plantation
精彩段落:
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种族歧视不仅需要美国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引导和白人群体观念上的转变,更需要非裔美国人勇于从“民主种植园”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敢于通过承担更多家庭义务和努力学习、工作创造出积极和谐的非裔社区文化,创造属于非裔美国人自己的美好人生。
读书故事:
文化总是令人着迷的。从《陌生的阿富汗》开始,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就成为了我在选书、读书、悟书中的一条主线,我喜欢关注现实主义小说中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社会和生活的刻画,也特别关注对中西文化异同之分析。作为外交学专业的学生,通晓中外文化特质是探寻国际关系内涵的立根治本,我也会不断从书中汲取营养,探寻文化的基因。
方小引 文学院 2019级硕士生
书目:《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精彩段落:
正如圆的特性一般,普拉东所代表的劳动人民便是着眼于日常最细碎的生活,接受生活,并感知生活的一切。他们所接触的都是最平凡渺小的事物,对于生活细致入微的关注和全心全意的投入使得他们学着在普通事物感受信仰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一切希望不在于宏大的哲思概念,而在于眼前的劳动与细碎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物质生活的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视角和思维,但也正是这种固然存在的限制,使得他们对于平凡的事物有了比他人更为深刻的感情和体悟。在这种限制下他们必然会在日复一日的接触中将生命的能量和希望倾注到日常生活之中,这种信仰被落到了普遍“实物”之上,而不再是空泛远大的思考。他们能够在万事万物中体会到这种信仰的力量,因为他们每一天都被这些平凡的实物所包围。因此,信仰就逐渐成为了生命意义本身,与他们紧紧融合起来。
读书故事:
几年前在本科外国文学的课堂上,一位教授俄罗斯文学的老师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作为学期必读书目。我曾一度对长篇小说有着知难而退的畏惧,只是抱着尝试的心态翻开了这厚厚的四卷本。没想到读着读着竟入了迷,甚至读完后仍意犹未尽。那一学期,我把《战争与和平》的许多内容看了又看。至今仍记得皮埃尔、娜塔莎、安德烈公爵那一个个不完美却真实的人物带给我的感动。我常常在浮躁时想起安德烈公爵躺下时看到的那片平静蔚蓝的天空,也在皮埃尔的犹豫和懦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他们不知不觉成为了我生命中的挚友,伴随我走过一次次自我的怀疑。我很感谢引领我走进这本书的那位老师、那门课程,也很感谢当年翻开这本书的自己。也许我的生命正因为一些与文学相关的偶然,才如此丰富。
付玥 公共管理学院 2019级本科生
书目:《大国大城》陆铭
精彩段落:
我们要拓展对于城市未来形态的想象力。城市的发展之路没有一个绝对的对错,城市的未来形态存在着丰富的可能。当前以控制城市规模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下,我们需要更多的异见者。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下,真理愈辩愈明。……一座伟大的城市,可以而且应该容纳各种不同人群,给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忘记,城市里既有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也有高楼大厦下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外来者,共同组成了城市的有机整体。
读书故事:
阅读实际上就是与不同思想对话的过程,我们阅读、思考,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突破认识的藩篱。读书越多,越领悟知识的无穷,便更怀有谦卑之心。到最后也许我们会遗忘读过的文字,但是文字皆已熔铸成我们的性格。我希望将自己读成一本书,将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蒋超仪 外国语学院 2019级硕士生
书目:《民主主义会终结吗——处在生死关头的日本》山口二郎
精彩段落:
本书以“民主主义会终结吗”的问句形式为题,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说到底是因为作者认为民主主义的未来取决于每个个体的行动。民主主义被安倍政治动摇的同时,正如2015年的安保斗争中所能看到的那样,坚守宪法精神的信念在日本还没有灭绝。作为最后的建议,作者把“乐观和坚持”列入了“市民的课题”。人们放弃政治之时,才是民主主义面临最大危机的时候。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民主主义或许是“处在生死关头”,但还没有“终结”。
读书故事:
好读书。不论中外与古今,不论小说散文还是议论性文章,不论纸质书还是网文,只要让人有“心动”的感觉,便愿一读。
读好书。读书前多看,看作者,看译者,看出版社,看口碑。
读书好。读书既可温暖心头,又可冷却大脑;既可作闲娱放松,又可启发研究方向;既可丰富生命体验,又可启迪人生智慧。
刘奕婷 新闻学院 2021级硕士生
书目:《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
精彩段落:
新教禁欲主义走向了世俗化,并发挥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宗教精神的力量凝聚成了资本主义对劳动天职的信仰,对积累财富和节俭勤勉的信仰。宗教思想成为一个滋发力量的摇篮,催促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自从禁欲主义试图发挥其在世俗世界的影响起,对于外在物质的追求从来就不是一件轻裘,而是从一开始便负重前行。
读书故事:
本科之前的阅读是为了获得快乐,本科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知识,现在的阅读是为了获得智慧。
罗宇翔 国际关系学院 2019级本科生
书目:《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王笛
精彩段落:
如书名所言,本书的研究对象集中于“茶馆”这一微观世界之中,考察范围大致从1900年到1950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在中文版序里,作者便开门见山指出,通过《茶馆》,他想要表达的是“国家是怎样逐步深入和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国家政权建设”(state building)作为贯穿清廷、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乃至新中国的一条主线,可谓是最为宏阔的时代命题。
作者试图论证,国家日益深入民众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民众对国家权力的感知与回应。更深层次上,以现代化话语为主导的国家文化逐渐渗透地方文化,试图予以改造取缔,然而地方文化却展现出绵绵不断的坚韧性与灵活性,以此对抗国家文化的持续入侵,二者共同构成了“国家政权建设”的一大脉络。而茶馆作为成都最具文化特色的公共空间,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小商业经营场所,其中还承载了政治、社会诸层面更为丰富的意涵。因此微观世界的茶馆,正是我们观察二十世纪上半叶宏观历史变迁的一个绝佳窗口。
读书故事:
王笛老师所著《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1900-1950》一书已经面世十余年了,却丝毫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影响衰减,我相信,《茶馆》还将走向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流露出淡淡的乡愁:“熙熙攘攘的日常生活空间将不复存在,人们到哪里去寻回老成都和老茶馆的旧梦?”往昔即异乡,但幸运的是,依循《茶馆》的脚步,我们得以走进老成都,让后人触摸老茶馆的纹理成为可能。
这篇不成熟的文章是献给王老师的,在追求智识的道路上,王老师总是给予我耐心的教诲指导,是他激励着我不断进步前行。
石林惠子 劳动人事学院 2020级硕士生
书目:《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样的人不能干》安田佳生
精彩段落:
在这些背景下,对于人才而言,这是个动荡的时代,日本长久以来的终身雇佣制不复存在,人才流动大大加强。对于企业而言,这是个充满危机的时代,如何更好地管理好人才这一重要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由此这本书才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因为无论对哪一方,都需要一个在危机时代下存活的指引手册。而这些背景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在作者看来,那些具有潜力而不仅仅是胜任的员工才是公司的希望,为什么那些优秀的人要承担起振兴家国的重任,为什么感受外部世界的变化进而调整人才策略是如此重要,归根结底,是时代给了日本一个难解的命题,而作者试图用人才去解决这个命题。
读书故事:
在人生迷茫或是困顿的时候,文字总能给予慰藉和方向;对未来感到焦虑或是限于人际的泥沼时,书籍总能让我感到内心世界的平和。
宋思颖 法学院 2020级本科生
书目:《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斯塔夫里阿诺斯
精彩段落:
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古代领先世界的中国,到了近代,科技水平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其实,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从汉至清基本平稳延续;清末剧变全因外敌所迫,并不是国家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不得不进行彻底革命。从“领先世界的古代”到“落后西方的近代”,不过两三百年光景,这期间中国并没有多大变化,变的是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并不是中国迅速衰落,而是欧洲迅速崛起。因此,我认为“李约瑟难题”的焦点不在于中国为什么落后,而应在欧洲为什么快速进步。应当先了解近代欧洲腾飞的起因经过,再与中国进行对比,方能对“李约瑟难题”做出一定的解释。
读书故事:
读史让我认识到,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价绝非易事,往往需要了解相当多的背景资料。因此我读得越多,疑问也越多,越发觉得自己的认识浅薄。只能通过更广博的阅读和学习,继续积累知识、加深了解——而这一过程是永无止尽的。
田雨娇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2019级本科生
书目:《中国近代史》蒋廷黻
精彩段落:
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士”阶层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也更能说明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在。士大夫阶层首先是知识分子,“明古今,通然否”,其次是入世的社会责任承担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至于近代,皇帝高居庙堂不感暗潮汹涌,群众思想受限无心关注时事,承上启下的大梁必然由士大夫挑了去。等宣统退位皇权不再,士大夫的热忱转而燃烧在知识分子心中。他们开眼看世界,看到进步和前景;他们也开眼看中国,看到迂弱与疮痍。蒋廷黻也是经历其中的一人,主动承担起学识所意味着的责任。
李鸿章曾在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写道:“苏子瞻曰:‘言之于无事之时,足以为名,而恒苦于不信;言之于有事之时,足以见信,而已苦于无及。’”这是近代中国开眼者一致的难题。我们庆幸于先进人士的努力,也惋惜于他们的努力捉襟见肘。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夹叙夹议,抒发个人洞见的同时也从未克制或愤然或哀叹的感情流露,他希望中国的循环套被打破,却不希望中国从此落后。这本书更像一封劝告信,劝告国民老路已经破灭,只有竭力实现从经济到思想的近代化,才能闯出一条新路。
读书故事:
小学五年级,我的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了许多文学名著,有《大卫·科波菲尔》、《基督山伯爵》、《简·爱》等等。那是我独立阅读的开端。那时候还不懂爱情,但《简·爱》却深深打动了我,也深深影响了我。简始终是一个有主意的人,她总能听到内心的声音。现在回顾起来,她那时已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我后来的选择——哪所高中、学文学理、哪所大学、哪些学生组织——最终都是由我自己决定的,至少不在事后怨天尤人。
进入大学,我加入了学院组织的读书会。才意识到文学著作只是课外阅读的一小部分,我接触到了更多学术著作,从各异的观点中看到了不同的智慧。而我只感受到大脑的充实,未感受到心灵的丰满。我于是意识到,每一本书都不是完整的。每一本书都只能表达作者的一部分知识、一部分观点、一部分感情,只能承载人类社会的一点点碎片。一个人读不完全部的书,因为他活不过人类的历史。我们常在与宇宙的对比中感到如一粒尘埃,也不得不在与书籍的对比中也感到如一撇蜉蝣,但尘埃不知所处,而蜉蝣自由无羁。
王启睿 历史学院 2020级硕士生
书目:《马丁·盖尔归来》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精彩段落:
近年来,这一类著作逐渐增多,马丁·盖尔们的故事被不断书写。正是因为他们的出现,使得历史中越来越多的小人物的生活得以再现。历史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量化的分析,亦是鲜活可感,有血有肉的“人”的经历。但是,为了让这一脉络进一步发展,仍需要诸多努力。而面对宏大与微观、现代与后现代的论战时,无论是是“树干或树枝”,抑或“树叶”,不妨以包容的心态看 待二者。正如伯克所言,“历史学家也许应该像物理学家那样,必须学会忍受另 一种选择以及表面上不相容的概念,微观史家的粒子同宏观史家的长波相并存。我们所缺乏的是一种在历史学上同尼尔斯·玻尔相当的作法,把互相补充变成一种美德。”
读书故事:
读书应当是自由的,不要有忌讳,只要是我感兴趣的,我都会去读。
总之,读书就是读书,是很好的事情,也同样辛苦。
文瑞钦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级本科生
书目:《历史的观念》柯林伍德
精彩段落:
乘桴浮于海,历史想象面临的不仅是纵深,还有广阔。让史料说话或许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应该让拥有不同历史想象的历史学家说话,如罗素所言,这样的历史,才是有趣味的。历史想象是自由的也是非自由的,历史想象是有限度的也是无限度的。历史一经逝去便已客观,历史学家正是在主观地对这一客观做着各自的诠释,在他们的历史想象之中“重演”过去。本体论的历史是客观唯一的,而主体的历史想象或者说历史认识则是千差万别,但历史真理不怕辩驳,道理是越讲越清的。
读书故事:
初闻《历史的观念》一书是在宋学勤老师主讲的专业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上,在老师介绍之后便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然而阅读中途却惊闻译者何兆武先生驾鹤,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读书报告,一则充当课程作业,二则借此悼念先生。
姚欣可 新闻学院 2019级本科生
书目:《武力与治国方略》戈登·克雷格
精彩段落:
由于完美主义与非道德主义容易极端化与简单化,相较而言在复杂情势与伦理下的境遇主义更适合作为战略的行动指南。但由于实际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情境与道德标准,它的实践就有很大的弹性。对于决策者所称的道义判断究竟是基于道德的反复斟酌,还是利己手段的辩护与自我欺骗,实则难以判断。因此,武力的使用应遵循怎样的道德与伦理的判断并无准则,在外交战略中,道德到底是作为一种工具还是目的,这一问题值得思考。
读书故事:
读书不仅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更是为了提高修养,对世间发生的事能够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来取代固化的偏见。在读书过程中我会对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记录,并重读,常看常新。
姚泽亮 法学院 2020级硕士生
书目:《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精彩段落:
《万历十五年》认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法律史亦可称历史法学,历史法学关注规范和价值,历史研究侧重事实认定,本文从法学角度对该问题症结的论点进行了总结、解释和反思。法制锢民,法治限官。缘法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儒生以人为本,法制以国视国。古代对官员的道德标准,即政治治国和放弃法治;官员对百姓的道德教化,即儒学法家化和钳行法制,不羁的权力解释了为何朝代崩溃的灾难都是自上而下倾泻。社会冲突与矛盾往往意味着自我校正的契机,但是,道德手段解决不了道德分野,政治话语也说服不了政治对立。面对社会秩序的分歧,模糊、不公开和肆意解释的政治治国势必要求结党抱团以对抗不确定性、谋求暴力以创造合意和抛弃历史以寻找新的社会秩序确定性,确定、稳定和公开的现代法治必然要求第三方中立和平裁断、继承历史以保持法律解释公允、个人独立以求纠纷深入解决。从万历皇帝到和尚李贽,书中人物都深陷政治治国和放弃法治带来的制度僵化、积重难返和人生苦闷与挣扎。法律作为一种主观建构,不单写在纸面上,更写在活人的思考和行为中。《万历十五年》总结的问题症结对更新中华历史法学和解决当下问题不无启发。
读书故事:
博观而约取,知宗而辨义。积之多不若取之精,取之精不若得之深,得之深不若情之切。段落结构和行文语感展示了作者是否对文字倾注感情,但作品本身有独立的表意价值,如同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立于父母的明眸。虚怀若谷的斟酌精读可以深研文意,提纲挈领的关键词略读可以快速复述论点,自问求答的摘录阅读也可用特殊问题推进独创思考的进程:阅读目的预设了阅读方式,阅读方式证明真实的阅读目的。阅读即思考,重复思辨胜过自我灌输,读书是在读自己,最终能记下的都是困扰自己的独立思考。文字面前一切都是都是读者的故事,真正深沉的故事也只写在真实的生活中,希望帮你发现此刻的文字也只是每个读者更伟大阅读故事的注脚。
于泓玥 应用经济学院 2020级本科生
书目:《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格里高利·克拉克
精彩段落:
不同于其他经济史著作将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又从地域上分为“东方”、“西方”的复杂做法,同时抛开“货币”、“银行”等其他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经济要素,《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将人类漫长而复杂的经济发展历史(包括人类尚对“经济”一词及相关概念一无所知的原始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阶段)极简地划分为两个不论地域区分的阶段: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马尔萨斯社会时期,以及工业革命后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的近代经济社会时期。
读书故事:
我从小就痴迷于书中的文字,喜欢字字皆美的诗词古文,音律典雅;喜欢千变万化的现代文学,表达精巧;喜欢严谨学术的科普著作,思想深邃。古时的阅读是知识分子的专享,而现在的阅读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能享有的权利。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正因为阅读,我能够跨越自己短暂的一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去看见更广袤的世界、去触碰更深刻的思想、去体验不曾经历的生活光景。
张愉悦 哲学院 2020级硕士生
书目:《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
精彩段落:
正如本书的副标题“一本为所有人又不为任何人所写之书”所标明的那样,尼采通过树立藩篱的方式挑选自己的读者,这也使得这本书深刻的同时也最为难懂。本文希望开启一段找寻破解“扎拉图斯特拉之谜”钥匙的旅程,这是一次有趣的解谜(entzffert)游戏,也是一场需要勇气的冒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几把似是而非的钥匙;也许能找到真正的钥匙幸运地打开这秘宝;也许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这些钥匙与锁眼并不匹配,但这没关系——毕竟解谜的过程比结果更有趣!这也符合尼采对我们的教育:不要沉迷默守陈规的“真理”,把这些石头统统砸碎。如果有机会,尝试与这聪明之人对话吧,别沦为那“扎拉图斯特拉之猴”!
寻宝之旅开始了!(INCIPITABENTEUER)
读书故事:
与哲学的初遇是初中荐读书单中的一系列趣味西方哲学史;与哲学的进一步交往是高考志愿填报,自此便再也无法将其割舍。我的专业入门书是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在哲学学习的道路上我读了很多书,但读这些书并不仅仅是为了问题研究或在考试,而是那些对世界的“好奇”牵引着我去不断思考这些底基性的问题——这些与我活生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着的问题。哲学阅读不仅是一种学科训练,更是一场心灵旅行,灵魂的共舞。
阅读直接影响了我在硕士阶段的专业方向选择以及研究问题意识的形成,于我而言,读书已经构成了专业学习与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一名研究生,阅读不仅使我时时保持着对人类知识的敬畏之心,还让我对知识的传承产生了一种厚重的使命感。未来,我将在阅读的过程中守住初心,继续前行;仰望星空,知行合一。
周子钰 法学院 2021级硕士生
书目:《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尹沛霞
精彩段落:
北朝贵族们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天平的两端,试图维持出身和权势之间的均衡。隋唐时期政府的官僚制度强化,矛盾变得尖锐,他们不得不放弃对地方、亲属团结以及公然炫耀出身的关注,一端的砝码被通通拿走,天平“哗”地一声倒向官方因素沉甸甸的一侧。然而失衡的天平看起来更加耀眼,如同失去了一些砝码的唐朝旧族,在历史中表现得毫不逊色。
读书故事:
出身历史学教育背景, 具有良好的古汉语基础和扎实的文献阅读能力, 受过历史学学术训练,曾加入读书小组长期跟随导师阅读《资治通鉴》。读书范围包括文学作品和历史学古籍、 专著等。阅读特点是细致且慢,注重结构梳理。读书一面丰富知识结构, 一面填补想象浪漫,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细细揣縻, 慢慢品味, 发现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朱小涵 社会与人口学院 2019级本科生
书目:《枪炮、病菌与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精彩段落:
在21世纪的今天,“枪炮、病菌与钢铁”的隐喻看似成为了过时的东西:两极格局的“冷战”提供了除“枪炮”之外全新的战争形态,全球化下的全新国际格局也使得国际形势“牵一发而动全身”,“枪炮”似乎将会退出历史舞台;医学技术的发达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治愈了以往看似无药可医的绝症,给所有人长生不老的幻觉,“病菌”看似不再令人生畏;“钢铁”也看似被全新的事物所取代。
但是,“达摩克里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命运的头颅之上。在这样一个医学发达的年代,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再次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人类并不是无所不能,人类文明也并不能控制命运。国际格局再次隐隐变动,以往影响了不同民族历史轨迹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在新时期改头换面,持续着各国各民族在未来的走向。
读书故事:
我的专业背景是一个内容繁杂的复合型学科,包含经济学、人口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诸多学科内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说对多门学科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猎,尽管有着“通而不精”之嫌,但这为我扩展了知识面,思考问题也可以不局限于某一单一维度,而是多角度、多维度地去考量。
读书于我,可能意义在于有别于现实的“另一个世界”。小说家创造故事,某种意义上可比于上帝创造世界。那些不一样的人物活在笔下、活在书里,当我们去阅读的时候,无异于进入了崭新的世界,和作者相伴,进行了“免费”的旅行。类似的话历史上有一大堆名人讲过,但是听他们这么说是一回事,自己真的感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总之,阅读于我就是这样一种崭新的可能——不一样的世界。
胡魏 外国语学院 2020级本科生
书目:《乡土中国》费孝通
精彩段落:
某种意义上,这种延续千年的土地情结受到冲击时,农民阶层往往需要某种超乎自然的信仰,作为他们对生活抗争的精神动力——从太平天国中的基督教教义,到陈胜吴广起义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等。人与长久以来寄托厚重感情的土地之间发生了某种断裂,这进而成为了其它宗教或迷信色彩的信仰下暴乱的导火索之一。
读书故事:
借助书本发现更多与世界的联结,是我最为热衷的事之一。对于在乡村长大的我,《乡土中国》让我触碰到关于土地更多更厚重的意义,关于时间和空间,关于历史和未来。
从全球史的宏伟到老成都的乡愁,从治国战略的深刻语境到乡土田野的朴实底色,以上就是本届“得到奖学金”获奖者的完整书单。即使学业繁重、生活忙碌,闲憩时,你仍可以手捧一本好书,在文字的指引与陪伴下,去回望历史征程中的波澜壮阔、去倾听远处大海的潮涨潮落、去拥抱纸墨氤氲中的另一个彼岸。愿我们都能以书为伴,以书为友,在阅读中觅得一隅安宁与幸福。
往期 ·回顾
文案 | 顾嘉骥
封面 | 姚媛媛
排版 | 姚媛媛